上海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上海大学

[切换城市]
上海站> 上海教育> 上海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

华东师范大学

英文名: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简称:“华东师大”,“ECNU” 所在地:上海 院校代码:10269 类型:综合类

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2011计划
  • 华东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华东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

华东师范大学截至2016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4004人,其中专任教师2235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737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行恒
  • 王行恒 副教授 计算机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 薛永祺
  • 薛永祺 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永祺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  1937年出生于江苏张家港市。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后一直在中科院上海研究所从事多光谱和成像光谱技术研究,期间曾赴国外进行合作研究,为我国建立机载实用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先进的遥感手段,并推动了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先后研制成功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超光谱成像仪。在航空遥感器应用于水文、地质、考古、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开拓三维成像遥感新技术,提出将扫描光谱成像和激光扫描测距一体化,实现物地面控制点快速生成数字地面高程模型和地学编码图像,特别适用于滩涂、沙漠、草原、岛屿等交通困难地域。他曾多次获国家科技二、三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一、二等奖,机载成像光谱仪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时,他还分别被国务院、上海市和中科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科技精英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现任中科院院士、遥感联合中心副理事长,2000年4月出任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 匡定波
  • 匡定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匡定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红外与遥感技术专家。  1930年9月1日生,无锡杨市镇人。早年就读于无锡匡村中学。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分配到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执教,1958年进入上海电子学研究所,1962年进入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匡定波专事红外物理与技术的研究,在红外应用及遥感技术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开拓,负责研制成航空侦察红外扫描相机、卫星姿态测量红外地平仪、导弹弹道测量红外捕获跟踪系统等先进装备。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内开创并主持了航空对地观测红外多光谱技术的研究,发展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资源遥感扫描仪系列,成为中国航空遥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带领科研人员创建了中国卫星红外遥感较完整的技术基础,负责设计多种卫星红外遥感仪器,其中扫描辐射计是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核心仪器,其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仪器设置的海洋水色观测波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风云二号扫描辐射计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他参与设计的我国第一代太阳同步气象卫星上的可见红外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已于 1988年和1990年两次随卫星发射成功,并获取了高分辨率云图;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多通道自旋扫描辐射计,也于1997年6月随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他与上海技术物理所的同事们为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徐元森
  • 徐元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元森,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分配在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现为该所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委、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徐院士长期从事金属冶炼、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是国内外著名的集成电路专家。其“高速、超速双级数字集成电路”、“PM结隔离技?”、 “800016位微处理器电路”等二十多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科院、上海市级二十项重大科研成果奖。还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二部。被评为全国及上海市劳动模范,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 汪宇明
  • 汪宇明,男,1953年1月出生,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1999年7月在广西师范学院工作,1997年晋升教授,历任广西师院地理系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地理研究所所长、学院团委书记兼学工部副部长、科技处长。曾参加中科院、国家计委组织的南方山区、西南地区等重大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工作,参与承担广西海洋功能区划、广西北部湾海洋开发战略、广西设市预测与规划、广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重大科研任务,先后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广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广西优秀专家”、“广西高校学术带头人”荣誉,入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9年8月作为引进人才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工作,现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副主任。2000年以来先后发表学术著作4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0多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54)和多项省、部级或地市政府委托的项目研究任务。为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与区域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学会副会长,国内著名的中青年人文地理学家。  主要研究领域:人文地理,包括行政区划与城乡发展(含:城市制度与创新),旅游发展与管理(含:旅游 规划),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吴永兴
  • 吴永兴  男,1954年6月生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地理系人文与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  区域经济与国土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吴永兴教授主要从事农业地理、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历年来共发表论著50余篇(部),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三等奖10项,曾荣获全国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先进工作者称号。
  • 王远飞
  • 王远飞  男,1963 年生。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数量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GIS应用、空间数据分析与地理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自从2000年以来,主持和参加了气象学、环境科学、人口普查、商业应用等领域的 GIS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工作。
  • 吴健平
  • 吴健平,男,1962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遥感分会理事,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委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主题专家组成员。  工作、学习经历:  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  1986年北京大学遥感所获硕士学位;  1986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工作。  199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1. GIS开发  2. 城市空间信息服务
  • 赖宗声
  • 赖宗声 1943年3月出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微电子电路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1997年“用于微机械期间和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关键技术——微机械技术”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新型MEMS集成技术——高频开关及其功能电路集成”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60余篇刊物/会议论文中SCI与EI收录57篇。
  • 谭帆
  • 谭帆 1959年10月出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中国戏曲和中国小说史。论文《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的逻辑结构》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6——1987年度优秀学术成果奖,专著《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获1986——1993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小说学论纲——兼谈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0——2001)论文类二等奖,《“演义”考》获得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2——2003)论文类三等奖。出版的学术著作尚有《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中国雅俗文学思想论集》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 潘文国
  • 潘文国 1944年9月出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获硕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英汉语比较、对外汉语教学。1986年论文《评高本汉魏(广韵)拟音的基础——四等洪细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1998年专著《韵图考》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汉英语对比研究生课程及教材建设获1997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专著《汉英语对比纲要》获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 潘德荣
  • 潘德荣 1951年6月出生,毕业于法国鲁尔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国际本体诠释学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西方现代诠释学、中西方诠释思想比较研究、辩证法。获得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等。已发表有关诠释学的中、英、德文论文(著)80余篇(部)
  • 臧克和
  • 臧克和 1956年6月出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文字学、汉语史和文献学。专著《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获得1999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三等奖,专著《尚书文字校诂》获得2000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三等奖、2002年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专著《说文解字新订》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三等奖、上海市教委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 段纯刚
  • 段纯刚,1972年9月生,1994年武汉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98年中科院物理所理论物理博士毕业。1998年至2007年分别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和林肯大学历任研究助理博士后和研究助理教授,2007年同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作为紫江特聘教授调入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  主要从事固体材料结构和物性的理论研究和计算模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SCI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包括一篇J. Phys.: Cond. Matt.特邀综述,一篇Nano Lett.,三篇Phys. Rev. Lett.,两篇Appl. Phys. Lett., 十四篇Phys. Rev. B, SCI引用三百四十余次,其中他引两百五十余次,引用刊物包括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no Lett., Angew. Chem. Int. Ed., Phys. Rev. Lett.等顶尖物理,化学和材料学杂志共七十多种。现为Nano Lett.,Phys. Rev. Lett.,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J. Phys: Cond. Matt.等刊物的审稿人。  近期主要学术业绩:  1.国际上最早指出铁电性存在的临界尺寸和铁电/电极的界面结构有很大关系,界面的极化和弛豫对铁电超薄膜的电极化影响重大;  2.预言了一种新型磁电效应机制,即铁电铁磁界面引起的磁电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电场控制的磁极化反转方式;  3.发表综述文章,细致讨论了稀土类强关联体系和自旋电子学材料之间的联系,指出稀土化合物GdN在应力作用下可能存在从半金属到半导体的相变;  4.参与完成了铁电材料隧道结的电子输运性质计算。  主要研究领域  1.多铁,磁电,铁电,铁磁,自旋电子学等信息功能材料  2.纳米结构: 超薄膜,表面界面,纳米管等  3.磁性和铁电材料隧道结的自旋输运  4.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罗模拟
  • 颜海平
  • 颜海平教授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1983年通过考试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欧洲现代戏剧、比较文学和批评理论专业;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获博士学位。  1991至2002年,先后在欧柏林文理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密西根大学任教;2001年获终身教授。2003年受邀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戏剧、影视、新媒体学院教授、批评理论终身教授(2006年获终身正教授),UCLA中国艺术与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在UCLA 期间,2006年被邀为全美批评与理论高研院教授;2007至2008年被邀为密西根大学人文研究所Norman Freehling年度讲席教授。2008年特邀出任康奈尔大学戏剧电影系终身正教授、博导、戏剧电影及理论艺术学研究生部主任;戏剧电影、比较文学与东亚文学博导、康奈尔大学中国所所长。  颜海平教授赴美以来,坚持以各种方式为祖国服务。90年代,她作为清华大学特邀客座教授, 多次回国短期讲学;2003年起,她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特邀为紫江讲座教授,每年定期回沪讲学;2005年起转为紫江特聘学者,2009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大学比较人文研究中心(Cornell-ECNU Center for Comparative Humanities)主任。  颜海平教授早年创作十幕历史剧《秦王李世民》并获全国优秀剧本一等奖;该剧2004年收入《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2009年收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曹禺剧本奖作品选》。自1980年代后期至今,以英文、中文在比较戏剧、媒体文化、东亚研究和跨文化理论艺术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她的博士论文《“等待戈多”: 战后的价值危机和经典重构》 (Samuel Beckett and His Critics: A Cultural Redefinition),聚焦二战后欧美戏剧文学和人文学界影响广泛的“贝克特诗学,”追溯欧美一批最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人文、和批评家的思想作品,揭示他们在世界史的重大转型时期,如何批评性地重构经典,及其在重构中生成的认知内涵和历史意义。此后的主要论文包括“现代中国戏剧与西方模式:中国主体性的批评性重建”(Chinese Modern Drama and Its Western Models: A Critical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ubjectivity, 1992);“跨国性及其批评:边界地缘的叙述喻象”(Transnationality and Its Critique: Narrative Tropes of Borderland in Our Sister Killjoy, 1998); “当代英语戏剧中的跨界体现与女性人间” (Staging Modern Vagrancy: Female Figures of Border-crossing in Ama Ata Aidoo and Caryl Churchill, 2002);“戏剧能:中国戏剧审美重访”(Theatricality in Classical Chinese Drama, 2003);“我的梦:跨文明境遇中的中华时空和差异认同”(中文版,2009)等;英文书著包括《戏剧与社会:当代中国戏剧选》(Theatre and Society: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rama, 1998一版、2000二版)、《别样的跨国:散居的亚洲及其艺术审美》(Other Transnationals: Asian Diaspora in Performance, 2005)、《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和女性主义想象:1905—1948》 (Modern Chinese Women Writers and the Feminist Imagination, 1905-1948; 2006精装版、2008平装版);中译本《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2011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颜海平教授经选举历任全美戏剧文化与妇女问题研究协会主席、全美戏剧文化研究协会常务理事、年度最佳学术著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高等教育戏剧学科及研究和出版评审委员会委员。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布朗大学、密西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其他分校园、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多所中美优秀大学发表学术讲演。1999年美国广播电视公司(CNN)以其在英语和汉语世界的学术贡献和创造性著述将她评为“新世纪最具有跨国影响力的六位中国文化人物之一”。入选《二十世纪杰出学者录》(英国;2000年)、《美国杰出女性录》(美国;2004年)、2009年上海社科院编撰《画说上海文学:百年上海文学巡礼》为“十九世纪末叶迄今一百多年间上海文学主要成就”之一。
  • 张树义
  • 张树义,1964年出生于吉林省;生命科学学院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法国居里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国际杂志EcoHealth(IF=1.5)的副主编;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  张树义教授1995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06(唯一获奖者)和2007年(排名第二)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张树义教授是我国第一个到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进行野外研究与考察的生态学者。他曾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位于法属圭亚那原始森林的生态站工作19个月,研究新大陆灵长类动物的行为生态以及南美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协同进化关系。此外,他还先后去东非大裂谷、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等热带雨林以及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他目前的研究领域侧重于与翼手目动物相关的交叉学科以及保护医学(动物健康、生态健康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关于翼手目动物的研究包括蝙蝠分类与进化的形态、回声定位与分子的比较,蝙蝠回声定位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蝙蝠繁殖特殊对策的生理与分子基础,蝙蝠冬眠的生态、生理与基因组学,地磁对蝙蝠导航的影响,等等。关于保护医学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与蝙蝠相关的病毒。以上研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学者合作开展。  张树义教授曾担任国家科技部SARS野生动物自然宿主研究项目的负责人,2004年作为主要参加者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关于“SARS分子流行病演化规律”的文章,2005年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蝙蝠是类SARS病毒自然宿主”的文章;2005年作为主要参加者,在Nature上发表了关于青海野生鸟类暴发H5N1禽流感的文章。  关于蝙蝠的其他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 1) 证实大足鼠耳蝠食鱼(Journal of Mammalogy, 2003);2)系统地揭示了生活在竹筒里的两种扁颅蝠的行为生态(Journal of Mammalogy, 2005; Journal of Zoology, 2007);3)发现棕果蝠具有与人类相似的月经现象(Biology of Reproduction, 2007);4)发现与语言相关的Foxp2基因在回声定位蝙蝠中加速进化(PLoS One, 2007);5)发现能长距离迁徙的蝙蝠利用地球的磁极罗盘进行定向(Proceed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07);6)发现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与其宿主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进化关系(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2007);7)发现一个有效蝙蝠新物种――北京宽耳蝠(Journal of Mammalogy, 2007);8)发现恒频蝙蝠下丘神经元具有对声刺激时程的选择性(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2008);9)发现与听觉相关的Prestin基因在回声定位蝙蝠中表现出很高的相似性,而且在恒频蝙蝠菊头蝠科中受到显著的正选择作用(PNAS, 2008);10)恒频蝙蝠和栖息于洞穴内的旧大陆果蝠的SWS基因丧失功能‚仅有单色觉(PNAS, 2009)。他迄今为止在SCI杂志发表文章近一百篇,被他引860余次。关于“蝙蝠是类SARS病毒自然宿主”、“Foxp2基因在蝙蝠家族中加速进化”的研究先后被Science杂志评述。
  • 潘兴斌
  • 潘兴斌,1955年4月出生,1987年山东大学获博士学位。1987年至2004年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1993年任教授,1997年任博士生导师。2004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偏微分方程。研究工作包括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和变分问题的解的各种奇异性态和凝聚现象,材料科学中的数学问题等。已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收录33篇),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二十余次。研究成果被同行广泛引用。  潘兴斌教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1995年合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97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及浙江省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第一层次。2000年入选浙江省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潘兴斌教授曾多次访问国际著名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曾任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客座教授,巴黎第十一大学邀请教授。  受聘紫江特聘教授以后,潘兴斌教授为数学系的学科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科研工作活跃。2005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他作为偏微分方程方向的学科带头人,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推动学科发展。他指导培养多名研究生,承担研究生和本科生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他讲授的研究生基础课《实与复分析》深受学生欢迎。
  • 王开运
  • 王开运,植物生态学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和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芬兰科学院森林生态和管理优秀中心高级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创新基地兼职研究员。  研究领域主要为植被生态系统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以及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的功能和规划。主持和参加了欧盟、北欧协会、芬兰科学院、中国国家科技部、科学院和自然基金委资助的10余个研究项目。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国际SCI论文4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摘要29篇;主编和参编专著7部。在植被生态系统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响应、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城市植被格局和群落生态等领域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及“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  现主持的主要项目有:[1]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RESPONSES OF THE ECOSYSTEM PROCESSES OF HIGH-FRIGID CONIFEROUS FOREST TO CLIMATE CHANGE (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和芬兰科学院共同资助); [2] 基金委西部环境和生态重大研究计划-“西部高寒植被系统和气候变化的互动:实验和模拟”;[3] 基金委“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重大研究计划;[4] 上海市科委崇明生态建设重大专项-“崇明岛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5]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崇明城镇绿地景观系统构建和示范研究”; [6] 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联合资助的上海世博会重大专项-“世博会区域生态规划和生态要素配置关键技术” [7] 上海市科委人才项目-“上海市植被生态系统碳源 / 汇估价和模拟预测”。
  • 孙卓
  • 孙卓,1967年11月生。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纳米科技学术带头人。于2001年负责组建了 “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应用研究中心”,是学校“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纳米光电薄膜材料与器件及装备系统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主持了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纳米光电子及先进装备等方向的十多项重点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外已申请了20多项发明专利。在国际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EI收录50余篇,被引用400余次。负责了凝聚态物理和纳米物理学博士点的建设工作,积极展开国内外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活动;与相关单位一起组建了“国家纳米工程应用研究中心”和“上海半导体照明工程研究中心”(华东师大为理事单位),同时还为申报成功“纳光电集成与先进装备教育部工程中心”(孙卓任中心主任),使学校的纳米学科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孙卓作为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所主办的“Asia Display’07”国际会议执行主席,华东师大作为承办单位,筹办了在中国的首届会议,使我校在国际信息显示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还兼任上海半导体照明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和上海市光电子协会半导体照明(LED)专业委员会主任。特别是近年来在纳米光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且成果转化迅速,直接经济效益已达数千万元,所带动的产业规模达数亿元,同时创办了“上海纳晶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高科技公司,为我国和上海市在纳米光电子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及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获得的荣誉和奖项:  2001年3月:美国纽约“Stern” 大赛最佳商业计划奖;  2001年7月:北京国际高科技周“中关村创业”大赛最佳商业计划奖;  2002年12月: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5年12月: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基金;  2006年6月: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首届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
  • 陈中原
  • 陈中原,1953年1月 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0-1993年美国Smithsonian研究所、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后和Research Associate;1996年入选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6 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计划;1999和2004年两次获我国高级访问学者资助;2000年获美国地理学会的项目资助;2001年入选国际Geomorphology学报编委会;2002年获得日本振兴基金会资助; 2003-2005年获国际APN基金项目的资助;2004年获得英国Durham大学‘Distinguished Scientist’资助。2006年获得英国‘The Leverhulme’基金的资助;2006年获得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教授资助进行合作项目研究。  在紫江教授任职期间,主持了一系列河流—三角洲环境演变国际合作项目,将新技术与传统学科理论相结合,对长江、尼罗河等河流—三角洲进行了地质地貌环境与灾害、沉积物搬运、沉积与沉降、气候与海平面以及人类活动等的研究。揭示并阐明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观点:其中包括:1)尼罗河三角洲中西部晚第四纪地层体系与环境演化特征;2)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球化学指标与海侵关系;3)长江水下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变迁;4)长江与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波动及其对环境变迁的影响;5)长江下游河床沉积物分布与地貌环境变迁等。在国内外许多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并被SCI>100次被引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2等奖。近年主持和主要参加的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项目10多项。多次主持国际性IGCP, IAG,APN等学术交流研讨会(泰国2004;越南2005;西班牙2005;上海1999,2004,2006);积极参与国际性学术组织活动,是国际地貌学会大河流域工作组的主要成员,国际EMECS委员会委员。2004年和2006年与国际地貌学会(IAG)大河流域工作组合作,组织并主持召开了长江河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带领了野外考察,在国际Elsevier出版社的《Geomorphology》和《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学报上主编了2期以长江为主的专辑(Special Issue,2006),向国际同行介绍了我国学者对长江的研究动态,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中山北路校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闵行校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
  • 电话:
    %u0030%u0032%u0031-%u0036%u0032%u0032%u0033%u0033%u0033%u0033%u0033
相关推荐
广西中医药大学师资好不好,广西中医药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甘肃政法学院师资好不好,甘肃政法学院师资怎么样 四川大学师资好不好,四川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石油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石油大学师资怎么样 桂林医学院师资好不好,桂林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